科普知识

麻醉医师工作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

麻醉医师工作的职业危害:


1.麻醉废气 麻醉废气可通过多种环节(如麻醉机呼吸回路漏气,手术结束后病人清醒拔管时) 弥散到手术间的空气中,造成空气污染。麻醉医师长期工作在残余吸入性麻醉药的环境中,可导致麻醉废气在体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,出现的头晕、头疼等不适症状,亦可能产生氟化物中毒和遗传学影响(包括突变、致畸和致癌作用),甚至会引起流产或不良的生育结局。例如,氧化亚氮能氧化维生素B12使蛋氨酸合成酶失活‘从而导致DNA 合成降低并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。安氟醚含乙烯基,国外细胞遗传学已证实是一种潜在的致突,致癌物质,可使手术室工作人员的SCE增高,长期吸入可造成肝脏、肾脏损害。手术室空气污染往往是各种有害物质的毒性相加,低浓度的污染物质长期地作用于人体会产生慢性的远期效应,这种效应往往不易被人注意,而且难以鉴别。

2.消毒剂 手术室常用的甲醛、戊二醛、过氧乙酸、碘伏等化学消毒剂,多具有挥发性,长期接触可对人的皮肤、神经系统、呼吸系统有损害,如表现为急性眼结膜、上呼吸道炎症、喉头水肿和痉挛、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、皮肤损害等。紫外线消毒产生的臭氧,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和呼吸抑制,亦可损害眼睛角膜,造成皮肤红斑等不良反应。

3.生物感染 麻醉医师每天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、体液、分泌物以及来自患者的多种病原微生物。这些传染源经污染的医疗器械损伤麻醉医师的皮肤、黏膜。经血液传播疾病,特别是艾滋病、乙肝、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。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,一次即可感染,而且感染率随工作年龄增大而增加。

4.电离辐射 许多医用仪器可以产生各种辐射,会给麻醉医师造成危害,如白细胞减少、不良生育、放射病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、造血功能低下、晶状体混浊等,也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。麻醉医师工作在没有完善防辐射设施的手术室,其受害的程度甚至超过专业的放射科医师,尤其是在介入治疗室、C型臂操作下的手术等环境中。

5.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麻醉医师的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紧张,压力感所致。他们长期处于工作繁重而平凡,思想高度集中、精神过度紧张、工作不定时,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病人,加班加点的环境中,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。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、心脏病、偏头痛病、下肢静脉曲张、胃下垂、慢性腰腿痛、慢性肝胆病等。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,如精神紧张、焦虑烦燥等。

防护措施

1 加强室内流通,定时开窗换气‘添置空调设备,完善排污系统,并对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。对接触麻醉剂的医护人员,在使用吸入性麻醉药物时,如安氟醚、异氟醚、笑气等,现配现用,定期检查麻醉机是否密闭,以减少空气中的药液浓度,减轻污染。消毒剂浓度要配制准确,现配现用,改变用量越多,消毒效果越好的错误概念,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对人体的危害,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.

2 为了避免生物感染,术前必须了解病人的病史,血清病毒学的检查结果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。对阳性患者要提前做好预防准备,必要的屏障作用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,如戴双层手套、穿隔离衣、围裙、戴防护镜;气管插管时用安全套作为咽喉镜片和镜柄的保护套,或使用一次性喉镜,全麻诱导、吸痰、拔管时要防止患者呛咳分泌物飞溅污染麻醉医师颜面;每次操作完毕或每次脱下手套时彻底洗手;穿防护橡胶鞋;术中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,用后焚烧;对有回收价值的器械物品用后进行双消毒。

 

3 孕期麻醉医师应避免接触X线。在情况允许下,麻醉医师可暂时回避,尽量减少放射线辐射暴露时间和机会。在人员安排上,应特别注意合理、适当,定期调换工作环境,避免少数人在短时期内接触较大的射线产生蓄积效应。应用紫外线消毒时,严禁医务人员进入消毒区域,要防止紫外线对人体直接照射。

4 防止身体疲劳,麻醉医师除了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要求外,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、矫正一般职业性紧张。加强锻炼加强自身修养,使自己重视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,使自己保持精力旺盛,精神集中,心情愉快,处于最佳心理状态。